revit建筑系馆设计
总体而言,就打了个酱油而已。。关于设计我就不再赘述了,大家参加了应该都很清楚。
我稍稍说一下设计中的特点
:1该设计我并没有从生态节能为出发点,而是关注教学&学校空间。
董豫赣关于路易斯康对学校对教学空间的讨论有一段话,大概是,最早的学校来源于一棵树,树下坐了若干静思冥想的人,
有的人明白了并向他人转述他自己的领悟,有的人不明白,起身走了.... 不是原话,我单凭印象转述的.
那么,这一棵树对“教学本源”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我们讨论一棵树。那么有这么几个关键点,向心,枝干,阴影,倚靠性,方向性,无界性,视觉焦点,亲和力,原生态性....等等...
当然,一棵树必定只是虚词,它可以是两棵,三棵,五棵,...或是一片林子,那么它产生的本源又会发生一些列的演变。空间界限也好,彼此关系也罢。。。
以上不完全且不成熟的推敲算是我对教学空间的一种追溯。如何转换成空间形态,那不是一次两次设计能够研究得到的。
2,大家关注的对象都会有所偏重,而我侧重构建与结构对建筑学子产生的意义。
构建与结构主义,或者说用到了一点解构,我个人认为是建筑学子区别于感性的艺设与理性的土木学子之间的一种具体化。
当然,这些构建也成为日后意淫生态节能的手法。。。。惭愧
3 对于景观与场地设计,纯粹是在建筑主体产生之后的再设计,除了主次入口。其他的关系及符号化的景观渗透都是.....对图地关系的理解,
灵感源于格子花窗的图形意义及李兴钢的绩溪博物馆。包括外加长廊及外庭院的设计,则是从冥想空间去考虑的。
正如给这个设计取名叫:空间“无”的冥想。 “无"是他人对王澍象山校区的一个理解,涉及城市形态,能力有限,我就不再多说。
4关于穿斗式和斗拱元素的置入,想来也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依据的,纯粹是设计过程中一种隐性的感受。
至于空间 人流动态及功能分区啥的.....我就不想再回头纠结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