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资料 发表于 2024-9-25 10:48:16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创新探索

项目背景  2006年6月10日,中国的首个文化遗产日庆典在成都金沙遗址公园隆重举行。随着覆盖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标志——金沙太阳神鸟(金沙遗址出土)上的红绸缓缓揭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陈列馆也开门迎宾。  从2001年2月,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城西青羊大道西侧发现了金沙遗址,2006年6月文物陈列馆开馆,直至2009年1月文物保护中心基本建成,整整八年时间,个中甘苦,颇值回味。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西郊,距市中心仅5公里,东临青羊大道,摸底河从基地穿过。2001年2月,考古工作者在青羊大道西侧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并确定金沙遗址是商末至西周时期古蜀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市政府为保护金沙遗址果断决定将金沙遗址中心区域约434亩已经转让开发的土地回收,并规划为金沙遗址保护范围,建成集游览、观光、休憩、教育于一体的专题性公园。尽管这一决定使得成都市府损失了相当大的土地收益,并且还要为金沙遗址公园再投入数亿元,但是这一英明决策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无价的。  2002年,金沙遗址博物馆国际竞赛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及中国的九家知名设计机构的参与。经过严格的评选,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以其新颖的理念和对遗存恰当的尊重被确定为中标和实施方案。  规划设计  规划方案以横贯用地东西的摸底河为横向景观轴,以南北轴线的开放空间形成纵向文化轴,将园区划分为四个象限,实现用地由静到动的向都市界面过渡。园区主要建筑包括摸底河以南的遗址发掘遗迹馆、园区游客服务中心;摸底河以北的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及文化配套设施。  规划方案将园区主入口设于用地南侧蜀风花园大道,北区设园 次入口,东则与青羊大道相接为宽6米的步行道,设步行主入口,西北侧设通往文物保护中心的次入口和后勤入口。公共停车场地设于南北入口位置。  主题游览线位于规划中轴,步行区将前区入口广场,遗迹馆、文物陈列馆通过其间的一系列广场连接,以遗迹馆前竹林广场为空间序列高潮,以陈列馆为收束,贯穿用地南北。  园区内建筑规划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强调地表的连续性,最大的陈列馆地上建筑面积仅1万平米,最小的接待中心仅几百平米。建成环境的中性特征,体现了遗存本体及其历史环境的完整性、持续性。弹性规划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日后的科学考察和展示教育活动提供开放型的规划结构和发展的空间。  作为园区建筑主体的文物陈列馆地下1层,地上局部3层,总建筑面积16900平方米。建筑形体方正,造型北高南低,与地面相接,仿佛从大地中生长出来,隐喻被发掘的玉璋;纯净的造型削弱了与周边环境的冲突。建筑设计以考古工作中的“探方”作为构思出发点,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以10×10米为基本模数隐喻科学考察的秩序。通过模数的应用将建筑与园区的整体规划协调统一起来。  建筑中央为充满阳光的太阳神鸟光庭,为观众提供参观结束后,积淀情绪、静思冥想的精神性空间。纤细的柔索结构将太阳神鸟标识悬于庭院顶部。神鸟图案的光影投于庭院的弧形壁面上,随着时间变化缓缓运动。  创新探索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陈列馆的设计中,我们在多方面作出了一些创新尝试。  1.理念——以中性的手段应答时空的矛盾  金沙遗址博物馆与其他遗址博物馆相比,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一般远离城市的郊野遗址博物馆(例如安阳殷墟博物馆)可以着眼自然环境和历史积淀,营造天地洪荒雄浑粗犷的气势氛围,但金沙遗址位于城市成熟地区,周边是建成的商业区和居住区,上述郊野氛围受到空间尺度限制并不合适。城市遗址博物馆(如广州南越王墓遗址博物馆)在密集的建成环境中,两侧建筑夹峙,几乎没有任何回旋空间,如何融入城市肌理,和左邻右舍和谐相处又不失自身特色是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金沙遗址博物馆尽管在城市建成区,但毕竟是在一个遗址文化公园内,没有建成建筑的近距离压迫,因此需要的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我们认为金沙遗址博物馆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规划层面的,作为城市建成区的遗迹公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文物遗存的影响,同时又不阻碍城市正常生活,取得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二是建筑层面的,即建筑既满足使用功能又体现金沙文化,同时还要融入城市环境。  从设计竞赛直至后期深化过程中,一直有两种观念在交锋,即在城市型遗址上的建造活动,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文物界和从事保护规划的专家主张对待遗址应该服从保护,不要在其范围内进行任何建设活动,完全以考古发掘为主,否则就会对文物造成破坏。他们主张易地建馆,遗址和馆舍分离。  而我们认为,对历史遗存的态度不应该是消极的封存和隔绝,而是积极的保护。历史遗存除其文物价值外,还有文化、教育甚至经济价值,如果能够寻求一种合适的积极方式来宣传展示金沙遗址,对于教化公众、传承文化、经营城市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反,刻意隔绝就如同将文物锁进保险柜,失去与公众和社会交流的机会,文化传播成为空谈,文物考古成了圈内专家的自说自话,文物研究的意义又何在呢。而易地建馆就如同文物建筑保护中的易地重建一样,文物脱离了原生环境,其价值势必大打折扣,更辜负了成都市政府收回整个园区土地的初衷。  在上述两种观念交锋的过程了,成都文化局和博物院的领导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突破阻力,搁置争议,规划方案终能实施。  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研究和展示需求,通过前期发掘探明遗存区和无遗存的可建设区的范围,位于遗存区的建筑如遗迹馆主体结构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尽量减少基础面积的同时,结构基础设在建筑外缘已完成发掘或进行勘探无重要文化堆积的点位,减少对遗迹的扰动;无遗存区的建设也尽可能消解建筑体量,融入整个遗址公园的环境。  2.建筑——多元化展陈手段使人和展品共同成为博物馆的主角  金沙遗址文物陈列馆位于现代城市环境中,同时又要反映古蜀文化特征,但3000年前的古蜀文化建筑形象现在无从求证。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提出以一种中性的手段,即不强调具体历史时间段或具象建筑特征的形象来应答时空的矛盾,强调当下又避免错乱时空的臆想。  在陈列馆内部,设计以多样性的展陈空间,将恢弘的场景式大遗址复原展示与金沙精美文物陈列结合。开敞流动的室内空间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将展区、公共空间、教育交流等空间完全割裂的形式,将传统的封闭式独立展厅与开放式台地展区相结合;将被动的“固定式”陈列与互动的“情景式”陈列空间相渗透;将静态的单一参观模式与动态的多媒介模式,和丰富多样的活动相配合,破除了人与文物静止对立的格局。这里,人和展品一同成为文化殿堂的主角。  设计中还致力于使博物馆超越原有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更成为公众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使博物馆在市民生活中更加鲜活。同时为了减少博物馆建成后的财政负担,设计考虑了陈列馆内部公共空间的多种利用可能,如新闻发布会、时装走秀甚至企业酒会等多种方式,使公共空间的利用在更加多元化的同时尽可能创造收益,使以馆养馆成为可能。  3.结构——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体系降低对遗迹扰动的同时提供更灵活的展陈空间  在满足建筑空间功能要主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结构体系对本体的影响度是不同的,很显然钢结构比混凝土结构更适应本项目的需求。方案中遗址遗迹馆选择大跨度钢结构形式,结构基础主要设在建筑外缘已完成发掘或经勘探无重要文化堆积的点位,深基础主要设在发掘遗址西侧,东侧未发掘完成区域将设3个基础落点,最大限度减少对地下遗存的破坏。发掘展示区内部为无柱大空间,在获取符合功能需求的建筑空间的同时,将建筑对地下文物本体影响降到最低。
  设计中考虑了营建过程的可逆性的可能以及减少施工过程及其方式对园区的污染,由于采用钢结构建筑形式以及装配式的施工方式,在营建过程中将施工操作对园区环境的污染减到最小,而且建成的建筑物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移除,为恢复文物遗址本真的状态提供了可能。  陈列馆本体以10×10米的展陈单元作为平面模数,设计为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在展厅部分形成30×30米无柱空间,在垂直向度上提供6米-15米的不同高度,为空间布局和与功能置换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多样性,这在国内博物馆建筑中是非常领先的。  4.构造——外墙构造体系保证了建筑外形的整体协调浑然一体。  大型文化建筑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即由于空调系统新风、排风需要以及消防排烟的要求,通常外墙面上需要设置很多百叶窗。而陈列馆建筑外立面和室内公共空间的墙地面全部选用同一产地的石灰华石料,也称洞石,目的是使得建筑外形浑然一体,仿佛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般。如不得不开设通风排烟百叶窗,对博物馆建筑外墙面的整体性将是很大的破坏,不美观的百叶窗仿佛外墙面上的补丁,成为令人遗憾的败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了开放式石材幕墙的设计,即干挂石材与主体墙面脱开30厘米,石材之间1厘米的缝隙开敞不封胶,这样在石材和土建墙体之间形成一个空气间层,通过石材缝隙与室外大气相通,满足了采风和排烟需要。通过计算,所有缝隙的面积之和满足百叶窗所需绰绰有余,而且空气间层促进了对流,在石材龙骨的防锈等方面比密闭间层物理性能更优。  在干挂石材的挂件系统方面设计选用了较为先进的背槽式干挂法,即在石材四角开槽,金属挂件不再是螺栓,而是槽钢,这样金属件与石材接触面加大,保证了干挂牢固度,同时还降低了石材用量。  5.材料——在应用多种新材料的同时实现节能环保和节约自然资源的目标。  在陈列馆倾斜外墙维护材料和保温防水材料和构造方面,设计中也作了较为大胆的尝试。国内很多倾斜外墙建筑的墙体都是混凝土直接浇筑,但是陈列馆主体结构为钢结构,混凝土外墙与钢梁钢柱难以交接,且因为膨胀系数的不同,即便暂时交接处理完毕,未来极易因温度变形的不同造成错位和开裂。设计中我们对比了预制混凝土挂板、成都当地的秸秆板等多种材料,最终还是选择了与钢结构配合较好的夹心钢板。  陈列馆外墙面均有1:8-1:6的倾斜度,为了解决倾斜墙体和屋面的一体化防水问题,设计在多方比较后选取了硬泡聚氨酯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作为外墙面的保温防水层,这种材料能够较好地实现保温防水的整体性,好比给整个博物馆穿上了一层防护服,既保暖,又防水,一举两得,这在国内博物馆中也是比较先进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