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工作室带进美国《建筑实录》2008年全球十大设计先锋事务所名单,南京建筑师张雷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他在琅琊路的作品“混凝土缝之宅” 在2008年获得了英国《建筑评论》的国际青年建筑师最高奖提名,但他最满意的作品还是南京高淳的诗人之宅,好几本世界权威建筑杂志都把它看作是中国新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采访约在南京大学张雷的工作室里进行,在等待张雷的过程中,记者的目光很自然地被会客室四周各种精巧的建筑模型吸引,没多久,穿着黑色皮衣、戴着墨镜的张雷走进来。皮衣和墨镜是张雷最喜欢的装束,据说买各种皮衣是他生活中花钱最多的项目,“因为简单,却能够适合各种场合”。黑色也是他最喜欢的颜色,在他眼里,黑色有很多变化,很多层次。真丝的、皮的、纯棉的……材料不同,黑色都是完全不同的。
这似乎也能验证他的设计态度,在建筑上,张雷习惯用最简单、最直接的空间组织和建造方式去解决问题,用普通的材料和通用的方法去回应复杂的要求,从普通的素材中发掘具有表现力的组织关系。张雷把这些设计理念浓缩为“基础建筑”四个字。
张雷儿时的梦想是设计航空母舰,即便是上学时候,他一开始也没有对建筑设计产生兴趣。他上大学时有很多兴趣爱好,喜欢舞蹈并进了学校舞蹈队,还爱看诗,看海子的诗,看舒婷的诗,看哲学书,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后来张雷留系成为老师,在课堂上教建筑时也没有产生这种兴趣。而当他带着学生们去建房子时,才开始对建筑设计实践越来越有兴趣。看着设计的图纸,自己的观点最终慢慢成形,成为一栋实实在在的房子,这个过程是很幸福的。
虽然在南京这座古城里呆了近10年,但张雷并不觉得南京缺少新建筑,南京也不缺少设计思想与设计人才,“至少不比别人差”。
在张雷眼里,建筑设计应该面向未来,面向更开放的领域。在不久前的深港建筑双年展特别项目上,张雷的“混凝土缝之宅”与台湾作家阮庆岳进行了一次文学与建筑的合作尝试,张雷觉得,作家对他设计建筑的理解还比较到位——人是能和建筑找到共鸣的。
WAY:很少有人知道南京有这么一个得到世界建筑界承认的一流设计工作室,和那些独特的现代建筑作品,你认为南京的建筑设计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张雷:必须承认,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环境下,中国建筑师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大量快速建设的要求,建筑设计水平和地位在世界上还不够高,优秀的设计师和作品也不够多。南京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和教育的发源地,我的母校东南大学早在1927年就有了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科(中央大学建筑系),1965年成立了建筑设计研究院,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建筑师。校友中目前有不少优秀青年建筑师都很活跃。这么说吧,目前南京的建筑设计水平不比别的城市差,从作品和事件上来看的话。
WAY:你在南京生活了多年,对南京的城市与建筑风格有什么样的看法?
张雷:仅从建筑而言,抛开中山陵这些特定区域之外,包括南京在内的中国许多城市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相同规模的城市们越来越相象,或者说差异性存在于相似性之中,很难从城市整体建筑上看出它们的区别。和所有的中国城市一样,南京正在快速地成长,有些地方变得过分拥堵,而有些关键的位置却又失去了积极的城市空间所必需的密度,幸运的是这种变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损害过去所引以为骄傲的城市生活的舒适性。
南京这个城市很好,中庸、平实、有文化底蕴。总体而言南京的城市建筑是好的,至少不会瞎做。而很多城市有很多差劲的所谓标志性建筑物,例子很多,我不具体点名。它们造成的是话题的标志性,而不是设计的标志性。
南京很沉得住气。每天都出现新的东西往往会让人觉得不安定。
WAY:南京是一座古城,传统的东西对你的建筑设计有什么影响?你对建筑设计中的传统元素融入怎么看?
张雷:首先我是很反对复古,反对假古董,保留是另外一回事。设计就是无中生有,是必须面向未来的。南京的建筑文化非常丰富性,有明清、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但必须要说,这些房子现属于历史,但在当时就是当下,今天是明天的昨天,我们只有把今天的事情做好,未来才会有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比如灰砖,民国时期是最普通最实用同时也很经济的材料,今天如果再大规模使用,就不自然了。所以我在琅琊路民国风貌区设计的房子就用混凝土,这是中国目前最普及的材料,色调也和周围保持一致。这就是因地制宜。就像福建人曾经用贝壳造房子,你今天觉得很好看,可他们选贝壳不是简单的因为它好看,而是贝壳在海边最常见,是就地取材。
设计要学会尊重传统,所有好的经验都可以用,结合今天的东西,做出来只要是好的就行,不在乎它是什么。但不是照抄照搬,比如院落这个概念是传统的,我在设计诗人之宅的时候就运用到它,但这不是把古人的四合院和中庭样式一搬就完事了,它实际上还是很现代的一个院落,但这个传统的美感是在里头的,这是好的东西。
我希望南京应该是这样的,温故知新。温故是为了知新,新是结果。
WAY:什么样的建筑是好的建筑?
张雷:建筑就是生活,好的建筑就是好的生活。大家都可以提出问题提出要求,但建筑师在设计时必须能巧妙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产生新的问题。人和城市建筑的关系,其实是个和谐度的问题。规划永远比建筑本身更重要,城市要给居民提供好的城市空间,有人性化的场所,功能、布局、尺度都要考虑周到,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老的街巷舒服?那是因为那就是人的尺度,而你看看河西地区,房子从远处看是很漂亮,但就是让人不舒服,因为马路太宽,走在路上会觉得自己很渺小。这是车的尺度,不是让人感觉到舒适温馨的尺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