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7|回复: 0

徐磊:建筑不过如此

246

主题

0

回帖

10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01
发表于 2024-9-25 10:57: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来源:中华建筑报  2010年06月26日 记者 马生泓 人物摄影 刘玄
这关系到建筑设计行业的本质
徐磊主持的第十一设计工作室,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建筑院)14个工作室中人数最多的。建筑院首开体制内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工作室之先河,在名人设计工作室后(源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几位在业界较有影响力的建筑师),衍生发展出以工作室主任为核心的团队集合。这种工作室以主任为核心,人员关系上是双向选择;经济方面,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框架内进行核算;业务上,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平台,统一中可以充分发挥个性,较为灵活。
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其他建筑师一样,徐磊被分配到这里后经历了一步一个台阶的成长过程。2007年,他主持了第十一工作室。
此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工作室这种模式上进行过试点,当时徐磊任第三建筑专业所的所长。“经过那么些年,我们这样的设计行业应该有所改变,我是力推工作室运营模式的一人。”据徐磊介绍,当时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以所为单位,尽管“所”属于单专业的团体,但人员由上级部门派遣,自主权利很小。“2007年,建筑院一下子改为以工作室为单位,这个举动对全院来说,是有意义的。”徐磊说,“这关系到建筑设计行业的本质。”
对此,徐磊解释:“建筑设计属于一个创意性的产业,包含有建筑师和工程师创造性的劳动;它是一门技术,需要各种参数的支持,需要精准的运算;它还是艺术,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相比较其他艺术门类,建筑设计是个复杂的行业,复杂并不表现在技术,相反技术单一,关键的是这个行业要符合很多方面的要求。那么作为面向市场的建筑设计行业,如何满足多方并不一致的社会需求?
“如果在国外,这个行业只要做到技术和艺术的完好结合,市场接纳了,一个事务所就会做得不错。但在中国,加上社会的因素,这个行业就变得复杂了。”徐磊说,“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已不能用简单的惯用模式解决矛盾和冲突,很多东西还没有形成规律。而行政力的强大在中国是独特的,行业面对的不单是市场,还有无处不在的行政力。”
如此符合行业的发展 符合人的发展
建筑院所进行的工作室模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行政力对建筑师的干扰,以便让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建筑本身和更坦然地面对市场。与其他行业比较,建筑设计行业在变革上似乎走得慢了些,因此近年来,不少曾经的大型国营建筑设计院成为明日黄花;而没有行政力束缚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却异军突起,后者更近似于西方事务所的运营模式。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体制内的大院不得不变。
设计企业有自身的特点,一个真正的建筑设计企业的本质是,徐磊认为,以建筑师为主导的具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集体。“我们每一个作品都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来简化建筑师的劳动”,因为市场不一样、环境不一样,而需求更不能拿统一的模版套用满足。“一般企业的思路不适应这个行业,设计行业凸显的是个性,工作室模式切合个性的成长。”目前,这种工作室还不是真正合伙人性质,只是有点相似,毕竟经济核算上还是形式独立实质不独立,如果发展到经济真正独立,工作室可能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徐磊说,目前建筑院的各工作室之间,可以看成是一个松散的合伙人制,所有的工作室遵循同一个制度,资源共享,后续的发展战略共同商讨。“当然,我只是说目前具备先进设计企业的基础,需要共同的努力才能发展。”徐磊说,如果第十一工作室出现了一个具有独立能力的建筑师,新的工作室就非常有可能在他的手中建立,而这个人就是这个工作室的核心,成为另一个潜在合伙人。所以,建筑院的所有的工作室都是孵化器,其中的所有的建筑师都有可能成为种子,发不发芽,要看种子的品质。
“这里有重要的一点,有没有人支持这位建筑师。”徐磊说,自己也经常和工作室的其他建筑师谈这个问题,“我不排斥这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十一工作室可以提供帮助。”其实,在十一工作室,徐磊还是希望有能力的建筑师成为该工作室的合伙人,“我认为如此符合行业的发展,符合人的发展。”建筑院现在有这个意识,今后还会在变中求存。
建筑院这种模式的阶段性结论是,“现在,我们院已经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了:个体或者小团体的创造性更容易发挥,而不被屏蔽。我们在同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下做事情,自我不断完善。”徐磊说和以前相比较,建筑院的确在无论创作方面还是产值方面,都前进了一大步。由于工作室的独立性,它的需求更加强烈和直接。以前的事情都是自上而下,现在积极性被极大调动,只要把技术和艺术的事情搞清楚了,建筑设计并不太难做。
好建筑须要碰运气
然而建筑设计是个创造性的劳动,由于多趣味的时代来临,好与不好很难成为评判的单一标准。有些时候,一个所谓好的建筑设计并不能得到应有的价值。
作为建筑师,徐磊有时候感觉很矛盾。大家都想做成好项目,但最理想的项目怎么可能实现呢?只能作为梦想,因为限制条件太多,社会性的劳动性质决定了建筑设计的确不是个人或小团体所能掌控的。“我们基本要做一部分有产值的项目,再做一部分表达理想的项目。”能不能遇到理想的项目,即建筑师心中的好项目,是要碰运气的。
2009年,第十一工作室中标国家网球中心,这个项目就是徐磊所说的运气项目。“4月1日通知中标,还以为有人逗我们玩呢!”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在施工了,徐磊认为这个项目基本实现了建筑师团队对于建筑的理性思考和人文情怀。但头疼的是,要求一年完工,“快要疯了,这样的项目,在国外最起码需要好几年,所以还是要求期限延续。”徐磊说。
由于这个项目比较有影响力,而该实现的也实现了,所以徐磊对这个项目很上心。国家网球中心属于较为大型的公共建筑,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做的大部分项目,属于此类,这也是国家基于风险最低的选择。但不是说体制内的设计院的建筑师拿国家的公共建筑类项目就容易,同样有很多的掣肘之处令建筑师们在限制中求生存和发展。国家网球中心也会有此类的要求,如果建筑师在这样几近严苛的条件下完成了项目,并满足了各方的需求,包括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这样的项目真的就像是实现了一个梦想。
在自身的心理需求上,建筑师往往会做一些规模小、社会关系简单的项目。徐磊也会做。在天津蓟县的一个开发项目中,徐磊看中了一个小教堂,他和业主说请把这个留给我们来做。“不挣钱,好玩儿。我们对建筑的观念可以在这个上面表达,我们对空间的理解、建筑和环境关系的处理、材料的应用、对宗教的理解,都可以在这里实践出来。它不需要像考虑商业住宅那样考虑是否要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这样的设计,往往是建筑师在没有任何压力下实现的,却能创作出最合适的建筑。“不赚钱,我们也认了。”徐磊说得心甘情愿。
生存法则下的调整
建筑师时常处于人格分裂当中——徐磊言。“一方面要生存,还想生存得好一些;另一方面心灵要生存,也要生存得好一些。矛盾!工作室的主持人还担着较大的团队责任,让大家生存得好一些,设计房子的不能让他住不起房子。”因此,做一些不想做的项目,也做一些很想作的项目,这在目前,是建筑师的普遍生存法则。
在很多的时候,能听到一些言论:大型设计院看不上的活事务所全干了,中国大部分的事务所都是这么起家的。“不是不愿意做,是赔不起,毕竟大型设计院的运营成本较高,一个项目的成本是事务所的很多倍,所以无奈放弃。”徐磊解释。他从1997年大学毕业一直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就职,现在运营一个独立的工作室,其间的矛盾,深有体会,“项目看得上,但没法做”。
这真的让很多建筑师矛盾。矛盾中的徐磊偶尔会撇开成本不计,“大着胆子”做一两个有意义的小项目,在他认为合适的情况下。而身处建筑院,他还是认为自己比较沾光。
“我们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有历史的影响力。没有人知道我徐磊是谁,但大家都知道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这就是我们这些建筑师的强有力的后盾。”徐磊客观地说。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传统的学术延续,给了一代代建筑师可以吸收的营养,“所以我们成长得比较顺”。
说起建筑本身的作用,徐磊有这样一个看法:“尽管我们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野心,但和制度、经济、历史、地理等因素相比,建筑的作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或许能在里面有一点小的贡献,把握不好,可能还是破坏。而城市的意识和面貌需要所有的方面共同的进步,才能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或许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建筑不过如此。”
徐磊
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被分配到原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现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任职。2002年取得建筑师职称,同年获得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2005年9月取得高级建筑师职称。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院第十一工作室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pgive@qq.com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添加微信客服
  • 关注公众号
批给屋 © 2001-2024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蜀ICP备1202980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