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3|回复: 0

虚像、现实与灾难体验——建川文革镜鉴博物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

246

主题

0

回帖

10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01
发表于 2024-9-25 11:12: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文章、图片均来源于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作者李兴钢、付邦保、张音玄、谭泽阳,原文发布于建筑学报2010年第11期)

相关项目:建川文革镜鉴博物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
规划——混合、生活性和空间城市
事实上建川文革镜鉴博物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并不属于灾后重建项目,也不在汶川,但却和汶川地震有着间接而密切的关联。它位于四川大邑安仁古镇。是建川博物馆聚落中的一个单体建筑。博物馆聚落占据了四古镇与斜江大堤之间的500亩用地,由三组不同主题的博物馆群及其商业街坊混合而成。出自非常建筑工作室和家琨建筑师事务所2004年的聚落规划强调博物馆的生活性、商业性而不仅是纪念性、文化性和教育性,强调空间城市而非物体城市。为了确保未来这个迅速建成的新区的城市活力和空间质量,规划设定了较多的与每一博物馆相混合的文化艺术类商住内容,同时设定了严格的规划条件。文革镜鉴馆是其中的一个混合街坊。
商业——“外商内博”和模数控制
文革镜鉴馆设计的第一个动作是在彻底满足严苛的规划条件要求的前提下,首先满足最佳的商业需求,并以安仁古镇传统商住个案为原型,进行商业设计组合,强调具有原生态意义和活力的商业/商住空间。设计研究采用了2.4米、3.2米和5.6米这样一组模数(前面两个数的和正好是第三个数),来控制所有的平面开间和剖面层高。平面上3.2米作为商铺基本单元的开间尺寸,5.6米作为中型和大型的商铺单元以及镜鉴馆“亭台”精品陈列厅的开间尺寸,2.4米则是公共厕所、博物馆入口及廊式陈列参观空间的开间尺寸;剖面上2.4米、3.2米和5.6米的三种层高可以对应不同需求而产生空间高度组合、变化甚至改造的可能性,比如一层商铺和二层廊道式展厅的层高都是3.2米,精品展厅和悬挑的檐廊层高是5.6米,而夹层镜鉴馆库房层高则是2.4米。仔细计算和排布后的结果是,如果满足任务书中要求的大中小型商铺的沿街配比及对应的数量要求,底层商铺将几乎占满所有沿街面(规划设定的沿街防火墙除外),仅额外留出规划设定的博物馆出入口位置,而博物馆的主体只能安排在被商业围合后的内部用地之内,以及部分商铺的上部空间。
博物馆——立体基地和内向园林
博物馆被确定为一种复廊式的展览空间和线型延伸及组合的形态。于是优先占满街面布置的商业作为某种先在和既定的“现状”构成了立体的博物馆边界,被围合在街坊内部的的空地则可以成为一个内向的城市园林,而博物馆则作为园林中的廊式建筑,和商铺一起构成了没有绝对边界的、生活化的小型城市复合体。参观展品的过程同时也是赏园的过程。
镜鉴馆——“复廊”和“亭台”
最初设计的博物馆内容只有文革镜鉴馆,其入口、序厅和出口、纪念品商店等设在一层,而展厅全部设在二层,有“复廊” 和“亭台”两种空间形式,收藏和展示大量文革时期不同类型和内容的镜面。复廊是江南园林中典型的一类游廊,中间设墙,两侧是廊,游人在每一侧欣赏到的风景不同,中间的墙面有碑帖字画等供游人赏玩。镜鉴馆借用了这种空间形式来组织展品的陈列和参观路线,“复廊”大体形成一个风车状的井字形,两侧的廊式展厅的剖面尺寸为宽2.4米高3.2米,外侧时而开窗,参观的同时可以看到外面庭院的风景,而中间的墙面和不开窗的外墙都以表面倾斜的大小凹龛嵌入展品。在 “复廊”的尽端,共有六个长宽高均为5.6米的“亭台”被串联起来,作为精品展厅,也作为游人停留、休息、赏景之处,它们分别朝东、南、西、北、天、地六个方向开口,并向对应的外部景观张开——四个方向的街道/水塘、天空以及俯瞰街坊中间的步行小巷,每个方向的景观均不相同。在这里,“复廊”中部的墙体是一道双墙,满足了陈列、结构、通风、排水和采光(夹层)等多种需要。
旋转镜门——虚像空间、游戏和模拟体验器
由于在井字形“复廊”的五组交会节点处加入了可旋转的镜门装置,镜鉴馆原本平淡重复的展示空间和参观活动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异。这些旋转镜门卡在廊道空间的转折处,每次可以旋转45度,由于镜面对光线的反射作用,使转折的廊道在身处其中的人的视野里形成被拉直延伸的虚像空间,原本看不到的内、外部景象也被纳入这一拉直的虚像空间,形成参观者眼中虚幻的镜像。这使得简单的潜望镜原理被利用在了建筑中,其关键是均质矩形剖面的廊道空间和呈45度装置在空间转折处的镜面。“复廊”中间的双墙也使得在某一节点处的最多四扇镜门可以各自拥有相互独立且封闭的旋转轨迹,为此有些部位还出现了局部弧形的外墙。当所有这些镜门处于某种特定位置和转停角度的时候,镜鉴馆展厅存在一条最佳参观流线,即参观者如果完全不受镜子所形成的虚像影响且不碰触镜门的话,可以沿着这条流线由入口开始依次参观完所有展厅内的展品并到达出口离开而不会出现任何重复。旋转镜门的数量沿着最佳参观路线在五组交会接点处依次递增组合,使得空间发生有节奏的变异,镜鉴馆的“复廊”最后成为一个巨大、立体、复杂、虚幻的复合“潜望镜”式空间,参观者身处其中,由于镜门的多种组合加上人地视点不同所造成的景观变化的可能性几乎趋近于无穷,许多迥异的景观会以虚像空间和现实空间相混合的方式出现在眼前。比如,在若干镜门不同的特定角度及其组合之下,人处在廊道内某一点,就可以分别看到东、南、西、北各处“亭台”外以及廊道内部的景象;或者一个参观者行走在展厅中,可以看到自己的背影在前方行走直至消失。这时,最佳参观路线的实现将变得困难,因为总会有参观者受到镜中虚像影响而不由自主地触碰镜门使其旋转,从而对其参观路线造成干扰,后来者受到前者的影响,同时又对再后来者造成影响,最后所有的参观者仿佛同时进入了一场被镜中幻象诱惑的游戏,博物馆变成了游戏场,成为众人参与的对一段逝去的中国历史(文革)的巨大模拟体验器。参观展品将变得次要,抵制幻像、辨识方向变得更加重要,犹如真正的游戏一样,内心坚定、方向感强或聪明睿智善于观察的人会成为游戏的胜者,而紧张、无奈、不堪疲惫者则只能从各处室外逃生楼梯离开,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放松,也成为游戏的败者。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旋转镜门并未完全按设计意图实现,实施时改为按最佳参观路线要求的角度设置的固定镜门,使得众人参与、相互影响的游戏感大减,但“潜望镜式”的虚像空间及其对展览主题的暗示和模拟效果还是达到了基本的实现。
地震馆——“震撼日记”和改造重生
文革镜鉴馆于2004年6月完成设计,施工至结构封顶后,因为资金等因素一度停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彼时身在美国、具有敏锐收藏意识的樊建川先生要求工作人员13日就进入灾区,现场收集珍贵的地震和抗震救灾文物,并在当年6月12日利用结构完工的镜鉴馆库房和部分商铺空间举办了“震撼日记”展——以日记的形式陈列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的相关实物和事件、人物,取得了巨大社会反响。于是他决定将这些空间设计改造成为永久性的汶川地震纪念馆,从此原来的文革镜鉴馆转变成为建川文革镜鉴博物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停工难产的博物馆得以再造重生。重新设计改造后的两个馆在空间上相互叠加而流线完全独立,镜鉴馆室内空间通体全部采用白色喷漆花纹钢板,纯净、抽象、虚幻,让人体验极端的狂热而失序;地震馆则保留原始的混凝土墙浇注和砖墙砌筑痕迹只作局部简单刷白,粗砺、具体、真实,使人感受痛切的悲惨和震撼。两者以各自的方式纪念、展现和体验着历史上发生的“人祸”和“天灾”两大人间悲剧,给予后人以鉴戒、警示和启迪。
砖砌“花墙”——红砖、青砖和“钢板玻璃砖”
设计使用的主要外墙材料是清水混凝土和红、青两色的页岩砖,清水混凝土主要用在规划设定的沿街防火墙和内部剪力墙,红砖用在朝向外部街道的商铺外墙,暗示文革的“红色年代”,而青砖则用于朝向内部庭院的外墙,对应园林空间的静谧深沉。当地丰富的砌砖传统在这里体现为在同一砌砖单元的模数控制下,不同的室内功能对应不同通透程度的砖砌“花墙”,以达到不同的采光、通风、景观和私密性等要求。为此还专门设计发明了符合砖模的透明“钢板玻璃砖”,造价低廉并易于加工,用于“花墙”上对应室内空间的砌空部分。另外,在朝向外部街道的商铺一层及夹层设计了可以全部连续开启的、经拉丝处理的铝板隔扇门和铝板支摘窗。
千年古镇的当代博物馆
安仁是一个有着悠远历史的千年古镇,除了那些历尽沧桑的老街、庄园、公馆和林盘,这里还有文革时代轰动一时的阶级斗争教育基地——大型泥塑“收租院”(后来被称为“世界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中国现实主义雕塑艺术的经典”)和抗战时期著名川军将领的故居。建川博物馆聚落选址于此,是为它丰富的历史、艺术、文革、抗战收藏找到了一个天赐的契合之地。其中的文革镜鉴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外部平和宁静,内部却混合收藏着过往的虚像狂乱和现实震荡,给予当代人对历史和灾难的即时体验与纪念,加上其曲折、多变,富于现实感和戏剧性的设计建造历程,真的可称得上是这个时代的“镜鉴”之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pgive@qq.com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添加微信客服
  • 关注公众号
批给屋 © 2001-2024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蜀ICP备1202980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